2023年11月3日 星期五

六. 起始的聖神



聖神的生命力不僅賦予所有受造物力量,也使萬物復甦。

伊莉莎白詹森

 

遵循聖神領路的教會必須期待意料不到,並準備動搖根本

詹姆斯鄧恩(James G. D. Dunn

 

在人類所知道的宗教傳統中,起源神話比比皆是。亙古以來,人類就一直對我們所寄居的世界以及它的形成著迷和好奇。然而,這是人類的一種強迫症。自以為只要我們能夠指出起點和終點,就能加以控制。就能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這些終點對人類都具有實用價值,我們向來自以為這就能夠描述現實。然而,現實會是這樣簡單嗎?


古典科學同樣假設起點與終點:從大霹靂到大毀滅。但是,我們時代的量子物理學並不認同,演化宇宙論也不贊同。今日,我們格外將創造視作無始無終的展開過程。過程才是重要的,再也不是起點或終點。就我們的看法和認知而言,這改變了一切,包括我們與天主和造物界關係的神學參考點。


儘管人類的各種神話孕育出許多起源神話,但猶太基督徒的歷史處處影響著科學的理性思維。在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經濟和政治,以及科學和宗教巧妙地潛藏相信全能的天父的無中生有,在萬物以前就已存在。這種殖民的意識形態長期享有形上的優勢,直到廿世紀新的演化史出現為止。這故事的核心是量子理論的發現,經常被誤稱為量子力學。


「一旦我們穿越量子宇宙的入口,」米里亞姆‧特蕾斯‧溫特寫道,「我們進入夢幻世界,不可預知是必然的,不確定是可預期的,唯一恆常的是變化」(20098)。這不但是研究科學的新方式,更具有古代心靈基礎的悖論過程。


實際上,量子物理學用來描述世界的那些所有意想不到的概念都被數千年前心靈導師發現過。量子的數目、潛能的概念、整體的原則、波浪作為可見世界根源的重要,這些概念都具有歷史悠久的心靈根源。(薛佛,201321


我們現在要闡明的神學視野,在本質上是跨領域的,特別關注在量子科學與密契的整合上。而整合所發生的視野不外是整個造物界宇宙。對物理學家洛塔爾‧薛佛來說,宇宙的目的是「不斷地整合意識結構」(2013209)。[1]


出自深淵


量子物理學背後的世界觀帶我們進入深淵。它提醒我們要注意事物起源過程的其它層面,以及利害攸關的「開始」是什麼過程。


萬物是如何開始的?這是任何創造神話首先面對的問題……回答還蠻棘手的……每項開始似乎都假設更早的開始……我們遇上無數個起點,而不是單獨一個,每項起點也都遇上相同的問題……這兩難是沒有完全令人滿意的解答。我們該找的不是解答,而是面對這奧秘的方式……我們不得不用到語言。我們想用的字眼,從天主到重力,都無法勝任這項任務。我們因此必須採用詩詞或象徵語言;而這樣的語言,無論來自科學家、詩人或巫覡,很容易被誤解。(克里斯欽Christian200417-18


「我們該找的不是解答,而是面對這奧秘的方式。」大衛‧克里斯欽(David Christian)的這番話,點出了本章和本書神學重構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創造奧秘不只是從天主聖父的無中生有開始,這觀點廣被今昔基督徒認可。起始的奧秘更是微妙和複雜的。


最初的創造不只是造物主天主的單次作為,而是無始無終的開展過程。對世界各地的原住民來說,聖神代表著原始創造能量,分娩萬事萬物,包括人類在內。這基本生命力是跨個人,而不只是個人的。根據《創世紀》第一章12節,它是基礎的生命原力,來自深淵(而不是無中生有),無始無終。它是一切創造力的神聖泉源,因祂的名義樣樣都被稱為美好的。而且根據創造的旨趣(天主的情愛a divine eroticism ),美好愈形複雜,以多重不同的表達始終孕育和維持宇宙的生命。[2]


用來強調神祇概念的形上實有,高過和超越所有受造形式的「無中生有」,曾被惠特尼‧鮑曼(20052014)和其他的人批評為協助統治的合理化,不僅危害人類,更危及到有機生命的一切形式。同樣基於釋經學,其它不同的創造記載,就是從深淵中創造(凱勒,2003155ff.)。顧名思義,創造不是一聲令下從無到有,而是起自混沌宇宙,無邊無際的深處。「開始」不是單一的絕對源頭,而是「進展中的開始(beginning-in-process)」,更也是「無起源也無止境(無始也無終)」。根據韋斯‧霍華德-布魯克(201051),我們面對的時間是亙古,而不是歷史。創造者不是別人,而是盤旋水面上的聖神。


歷程神學家羅納德‧費伯追隨阿爾弗雷德‧懷黑德的倡導,認為我們應從美學來理解創造的歷史,而不是因果,天主有如世界詩人,以情愛誘導造物界邁向自我創造(2004298)。祂不是制定宇宙既定結構的神祇,而是誘導的聖神,「安排造物界探險,朝向開放,伴隨它如開放的整體,並保持它整體的開放……她是道地的情愛之神(Eros)既內在又超越,在情愛之神下,「秩序」實際上只是種抽象,除了具體、生活、過程強度以及和諧外,沒有實質意義可言」(2004118229)。


這裡描素的天主聖神公然牴觸了傳統聖神論中所有的形上學範疇,轉而展示偉大神靈在原住民觀念中的幾個主要特徵(我詳述在OMurchu 2011)。根據李奧納多‧博夫(Leonardo Boff),「心神(spirit)的概念邀請我們將天主視作過程,如同生成(becoming),如同支援宇宙、人類和每個人的能量。這位神祇是行動,而非永不改變的本質,」(201547)。費伯是以相當深奧/奧秘的語言來描述這位基本創造的聖神(2004287):


心神的「心靈」層面正是寄居在這生態嵌入縮影和整體中。然而,這心神要求具體落實,不是透過理性、意識或自由抉擇……而是透過它前意識的自發性和無意識的感受,它強化的傾向和欣喜若狂的因果,它在智力和肉體,潛能與現實,主觀與客觀,主體的內向和謹慎的自我超越間相互滲透,這一切都交織在特定的生態內。[3]


《創世紀》中的聖神


有鑒於上述種種情況,嵌入在《創世紀》前幾章的創造力需要重新拾回、修復並加以重新闡述。原住民部落民族的心靈,特別是他們對偉大神靈的信仰,讓我們當代一窺古代心神啟發的創造力,這種原始創造力這比天父/造物主的「製造」更為基礎。


b'reshit」這字在《希伯來聖經》(舊約)中,翻譯成開始,在《創世紀》第一章第一節呈現如下:「天主佈置天地的開始。」其他翻譯也有可能,說不定在今日更為恰當:


「在起初,天主創造天地」。

「天主開始創造天地」。

天主創造的開始

          


這段翻譯的希伯來原文:「天主創造天地的開始,地球還是野生和荒涼(tohu va-vohu)的時候,黑暗壟罩著海洋,天主的氣息盤旋在水面上,天主說:「有光」(艾弗雷特‧福克斯Everett Fox198311)。


開始總是會發生的,沒有必要標註為一個全新的開始。無限創造的可能性從原始混沌的無形狀、無差別、和無底深淵中展開(類似現代科學的多重宇宙概念)。生命十分深奧並且漆黑,它是種富饒的黑暗,或被量子物理學稱為創造的真空(參考King2001Davidson2004)。黑暗深處是不確定的起源,不同於無中生有創造的支配和掌控機制。起初是無形無狀、原始混沌,喚起女性、深淵(tehomic,海洋中心)的用語,並且反駁天主全能的說法。


根據《創世紀》,造物界出自聖言的力量。然而,聖經使用希伯來語「Dabhar」這字達兩千四百次。希伯來話以「Dabar」這字來形容「聖言(Divine Word)」,含有主動意味,如「說話(word-event)」或預言。天主的聖言帶有使命必達的能力。祂也代表活力,接受祂的人能感受到祂的能量,然而,祂又與這種接納互不相干。史蒂夫瑟福斯(Steven R. Service201559ff.)詳細分析《希伯來聖經》如何使用聖言(行動的話語),注意到「與聖言相遇暗示著聖神的恩賜」(201574n117)。《希伯來聖經》的不同經典,例如《聖詠》、《箴言》、和《耶肋米亞》先知書,明確地宣稱造物界是偉大智慧的作為,經常用到聖言(行動的話語)這字。聖言獨特地彰顯在創造的開展中:諸天宣揚上主的光榮,大地展現天主的聖者或揭露在我們的經驗中。「話」在阿拉美語是Memra,在希臘文是道(Logos)。Memra來自《聖詠》第卅三章六節:「因天主的一句話,諸天造成;因上主的一口氣,萬物化生。」早在西元第一世紀,塔爾古木(Targums)譯本開始以阿拉美語為那些不再說希伯來話的猶太人編寫經文註解(或釋義)。在塔爾古木中,猶太人則以Memra阿拉美語來表明「話」,表示天主親臨的彰顯。


希伯來語的Dabar,阿拉美語的Memra,希臘文的Logos(天主的理性原則),以及希臘話的Rhema(說出的話或事件)都傳達天主的臨在(Shekenai)是動態、賦予力量、創造的生命力,主要等同於我們稱天主聖神的天主根源(參考瑟福斯,2015467499178-79458532)。瑟福斯在影響深遠的研究中強調利害攸關的是希臘的理性(以道的概念作為理性原則)嚴重地破壞希伯來/阿拉美古語中聖言內在的創造動力。希臘無矛盾(noncontradiction)的認識論原則(見瑟福斯,201535-46)令我們的概念和語言結構無法理解《希伯來聖經》中,MemraDabar古文所傳達的創造、動態的賦予力量。在希臘追求邏輯和理性中,古代智慧賦予力量的基本關係被顛覆。


對一般基督徒而言,《創世紀》是有關人類的墮落,而女人厄娃是罪魁禍首。基督徒似乎很容易忘記,故事開始就一再表明所有的受造物是好的。然而,故事情節急速地就從天主的仁慈轉向人類的不可靠。亞當和厄娃的勾結串通,背叛起初的美滿天堂,災難和暴力接踵而來。創造者天主聖父似乎強忍著報復的衝動,而創化的聖神卻遭到惡劣地顛覆。


到目前為止,我們對天主的理解截然不同於先於萬物,天父形象的統治者。我們是以「使存在(letting-be)」的天主開始,這神靈的力量在放手、催化、解放、並賦予許多力量的突破點中,建構我們宇宙的成形。聖神在起初,從深淵的深處爆發充沛的生命活力。科學家和神學家長期以來猜想有種超越、跨物質生命力的存在。了不起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堅稱,「每位認真追求科學的人漸漸深信,心神(a spirit)彰顯在宇宙定律中」(引用利維Levy201849)。物理學家漢斯‧彼得‧迪爾(Hans-Peter Dürr201044)也同意:「身為物理學家,我花了50年尋找,一生都是研究員,尋找物質的背後隱藏些什麼。結果很簡單:沒有物質!……基本上,只剩心神。米里亞姆‧特蕾斯‧溫特提供神秘令人振奮的說法:


蘊藏心神能量的存在和力量,不受理性的束縛,即便許多機構努力地想以定律來限制它。它是那樣難以捉摸、短暫卻又永恆,是無法被限制,被操控的。天主自由流動的心神逍遙自在,不受約束。聖神是一切的核心,過去如此,未來也如此,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們當下和未來同在。(200976


神學家菲力浦‧克萊頓(Philip Clayton)將聖神理解成宇宙生成的生命力,他採用泛在神論(panentheism)的觀念,形容聖神臨於整個創造演化的內在過程(200888ff.133ff.)。他的核心洞見概括為以下幾句話:


嶄露頭角的聖神與起初就已存在聖神是一致,這位聖神的作為包含祂最初的創造以及持續的誘導,協助產生我們認識的世界和寄居者。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湧現的神學仍屬於泛在神論,它主張物質世界被天主聖神滲透,並夾雜其中,早在宇宙演化以前,天主聖神就賦予生命和心智。在這個觀點下,那些來自希臘形上學世界的精神肉體二元對立和永恆不變的主張就都了結,它們曾經是神學基本範疇的哲學權威。(克萊頓,2008111


不只是「神學的基本範疇」,還有我們對神祇的理解!聖父、聖子和聖神的線性階級架構是藉古典希臘形上學拱托出和論斷的,已超過了它的使用期限,在越來越容易被演化所理解的世界中,無法再支撐了。聖神的基本角色可以根據現代科學和宇宙學所理解一切受萬物的兩種動力來分辨,亦即虛空與能量。


聖神與創造的真空


按浩瀚宇宙的尺度,虛空佔據全貌。尚未被發現的黑暗物質(dark matter)不會填補演化創造至關重要的創造虛空。真空是巨大電場波動的海洋,被現代物理學描述為零點能(zero-point energy)。零點能與萬物密切互動,涵蓋了構成一切物質的基本粒子到我們頭腦和意識的結構。零點能是科學可測出的最低能量高度,主要來自量子力學的研究領域。零點能有時視為真空內容的同義詞,是真空空間中的能量。以這種方式使用這個詞時,它通常被稱為量子真空零點能,或希格斯場(the Higgs field),是以發現它的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命名的(Peter Higgs,更多於拉茲洛(László) 1998180ff.)。[4]


希格斯場包含驚人的能量密度。已故的約翰‧惠勒(John Wheeler)認為有1094/釐米3密度,這數量遠遠超出宇宙所有的物質。有一組探索真空的性質和功能俄羅斯科學家(拉茲洛,László,1998232中詳述)假設扭力波(torsion waves)的存在,這些資訊載體影響宇宙所有物體,從粒子到星系,到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運動速率為109 C,光速的十億倍。


這些微小自旋的結構穿越真空,相互作用。當兩個或更多這些扭力波相遇,就會形成干擾模式,整合成產生它們這些粒子的資訊鏈。這樣,真空記載並攜帶原子、分子、大分子、細胞、有機體甚至全體的資訊。干擾真空扭力波所能攜帶和傳遞的信息沒有明顯的限制。事實上,它們能夠攜帶整個宇宙狀態的資訊。


歐文‧拉茲洛(Ervin László,2004)形容這真空有如相互聯結的阿卡希奇領域(Akashic field),具有宇宙相互關聯的潛能,遠遠超出正式科學或宗教所描述的潛能。在印度教中,阿卡沙(Akasha)是指物質世界中,萬事萬物的基礎和本質,是星體領域中最小的受造物質元素。作為潛在的影響力場,它是所有潛力的溫床,不斷地渴望爆裂為形體。在這個包羅萬象的力場中,意識似乎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這是量子理論跳躍的宇宙超越能量,仍無法命名它的孕育潛能。在我諮詢過有關這些大膽新視野(意識)的所有學者中,我發現荷蘭心臟病學家兼科學家皮姆‧范‧洛梅爾(Pim van Lommel2010)的說法最具說服力和無懈可擊。意識很可能是通往宇宙生命結締組織的最負責任和最有創意的方式,令人聯想起與天主潛在賦予力量有關的智慧和智能,是神學中的天主聖神。


上述觀察能夠幫助我們欣賞反直覺的真理,真空狀態或量子真空絕不是「空空如也」。它因超載而茁壯成長,卻是難以捉摸,甚至神秘的,仍有待現代科學的觀察。根據量子力學,真空狀態並不真是一無所有,反而是包含瞬間即逝的電磁波和粒子,忽現忽隱。布賴恩‧史維姆在他對「雙手如杯捧著(cupped hands)」的沉思中生動地說明這一點:


捧著雙手,想像你所捧的東西。首先,按量子說法,是空氣分子、氮、氧、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氣體的分子。大概超過十億多種。如果我們先想像移除這些所有的原子,我們就捧著剩下的非常小粒子,像是來自太陽的中微子。還有,看不出有亮光形式的輻射能量,例如來自宇宙原始燃燒的光子。換句話說,為了達到空無一物,我們不僅要去移除所有的亞原子粒子;還要移除所有看不見的光粒子。

現在想像我們總算做到了,所以在你所捧的雙手中,沒有留下任何分子、沒有粒子、也沒有光子。所有的物質和輻射通通移除。剩下空無一物,沒有任何物體,沒有任何東西,沒有任何可被計算或測量的物品。剩下的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謂的「真空」或「虛空」或「純空間」。

新奇的是:量子物理學家仔細研究這個真空,揭露出這種空洞中竟有奇怪的基本粒子出現。即便沒有任何原子、基本粒子、沒有質子、沒有光子,基本粒子卻會突然冒出。這些粒子簡直像泡沫蜂湧而出……這些粒子從「真空」中浮現。它們沒有趁我們不注意時,悄悄地溜進來。它們也不是轉化為光子的光能。這些基本粒子從真空中冒出,這真是簡單又了不起的發現。我請求你默觀宇宙,不知何故,自己竟從「豐饒的虛空」中冒出。(199692–93)


基本概念是這樣的:真空,或空無一物的特殊維度,其實是真實的能量場或微妙的物質狀態,從中形成所有可感知物質,在較精細的表顯中,發現能量場,我們個人的想法、感受和本能甚至從中產生。


毫不稀奇,我們在人類肉眼看不到的原子和細胞的世界中,這樣小的領域中見到類似的真理。原子由微小的原子核(質子)和周圍超過99%的自由空間組成。即使氫原子的原子核由三個夸克組成,它們需要被想成「點」,或者根據弦理論(string theory),能量的波動。在原子層面上,固體扮演次要的腳色。


我們發現類似情況在分子上,它是所有生物系統化學作用中基本單位。定義上,分子是至少由兩個原子組成的中性電子,由非常強大的化學鏈聚合在一起的既定排列。生物學中的基本單位細胞,是由互動式分子組成。然而,以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的洞見更能簡潔地捕捉到細胞的智慧和力量:「細胞是被膜包裹著的記憶」(198987)。再次,創造虛空啟發人類的想像力,我以為需要有點類似「聖神的想像力」(Yong200528),才能真正地領悟這種富饒的虛空。


一切都是能量


第二個試圖理解初始聖神的關鍵隱喻是能量。神學家彼得‧霍奇森(Peter Hodgson)說,


聖神是活化和塑造物質造物界的非物質生命力。祂是充滿一切的能量……祂是凝聚並區別事物的關係。祂是慾望或情愛,同時又是理性和感性的……沒有關係就沒有聖神;祂就是關係,是瀰漫和活化事物的氣流,是聖神氣息吹過的開放空間。(1994280284)


在古典物理學中,我們形容能量是以驅動機器(包括宇宙巨型機器)的效能和維繫我們面對日常生活挑戰的能力。在這種認知下,能量有物質的量化特徵。然而,量子力學的理解就所有不同,能量有如波狀潛力,創造和維持所有存在的東西。


亞原子粒子常被現代物理學看作存在概率的墨跡,具有波狀和振動特性的,而不是像似撞球般的固體斑點。約翰‧戴維森(John Davidson)寫道,「非常清楚,粒子出自『虛空』,來自真空。它們沒有從其它地方出現。所以『虛空』一定是『某些東西』……我們可以從我們理解的真空母體,看出所有顯像都是種模式、跳躍、特定的『真相』,並透過我們的感官知覺聯繫我們的意識」(20043043)。


弦理論認為造物界是由能量振動構成的,類似彈吉他這等樂器的共振,而不是將創造的元素設想成粒子的微小實體(更多在葛林Green2000)。創造是由音樂般的聲音構成的,有如弦的表現。這些弦非常小,即便仔細觀察,它們像似點狀。每顆基本粒子是由弦的不同振動模式而造成。這理論特別吸引科學家的是重力(重力成分)也能夠以用數字來描述,其他方法就沒有這種能耐。這理論很難被科學證實是在於它需要十個維度,而不只是四個標準維度(三個空間和一個時間要素),其他六個都被壓縮,也就難以分析。


對這玄妙的主題,難以抑制興奮。至今,科學家們已提出了六種不同的弦理論(超重力是第六個,需要十一維度來配置)。最著名的M理論是由美國物理學家愛德華‧威滕(Edward Witten)在一九九五年提出。該理論綜合五種不同的弦理論成一種理論(並與先前放棄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共稱為十一維度的超重力)。在M理論中,我們遇見來自二維膜(membrane)的膜(brane)概念。這個術語用來揭露數學中更深層的秘密,就是二維膜內的額外體積被認為有兩個膜。一根弦被稱為單膜,一小點稱為零膜。M理論認為能量弦能夠生成更大或更多的膜,甚至達到宇宙的體積。


這意味著什麼呢?除此之外,它強調這種奧秘追求,從不停止驅動人類的心神。出現兩個貼切的觀察,本書將進一步探討:(1)我們已經知道人類思維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我想進一步指出,它本質上是心靈的,而且我們每人已經被我們稱為偉大神靈(或基督宗教的聖神)的內在生命力所喚醒;(2)比較爭議的,我們尋求更深入理解我們居住的造物界,因為宇宙本來就具有一種取之不盡的生命力,它首先喚醒了我們的好奇心,而且不斷地吸引我們探究內心,而且在那內心深處向我們保證,我們寄居的奧秘基本上是神聖和仁慈的。


來自內在的意義


科學家喜歡清晰、精確,而且嚴謹的客觀性。就他們而言,最好將那些不可估量的問題留給哲學家或其他涉獵深奧事務的人。儘管如此,我們倒是碰見許多了不起的思想家,他們扎根在奧秘中的人性仍保持原狀。我們在了不起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日記、信件和私人筆記中驚艷一睹。至於量子真空,這裡是來自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的精粹(據稱來自一九四四年他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一次演講):


作為畢生致力以最清晰的科學去研究物質的人,我可以告訴你,我研究原子的結論,簡單明瞭:沒有物質這東西。所有物質的生成和存在就只藉著某種力量,它使原子的粒子振動,並聚集原子最微小的太陽系……我們必須假設在這種力量的背後,存在著某個有意識和智慧的心智。這心智是所有物質的搖籃。


「沒有物質這東西」!只有創造的虛空!而且創造力是受到某種意識、智能或心智支撐的:我們膽敢稱它為聖神的能力嗎?我們對創造真空的性質和運作的反省得出許多重要的洞見:


           整個造物界存在著某種無法量化或衡量的「內在」,似乎無視人類所有的分析或解釋。奧秘,但又不可避免地真實。

           創造和它複雜的作用首先來自內部,而不是無中生有(按人類的理解或客觀驗證而言)。

           來自內部的力量是不安的、移動的,並且在全部層面內孕育著可能的外在表達,包含物質的形式。

           正如現代物理學認為生成似乎是無懈可擊的無限(參考鄂文拉茲洛,200430),無限並不是關於來世,也不是神祇的特質,而是我們開放宇宙的持久品質

           創造真空產生的東西,似乎有種方向感,即科學稱為時間箭頭,不需要與智能設計的概念混淆。[5] 似乎朝向更大和更豐盛的創造、複雜和豐富,包括大量的混亂和嘗試的方向

           來自內部力量產生結構(例如粒子、原子和造物界的物質形式),經過仔細觀察,它首先產生關連(關係)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結構就不太可能演化。

           馬克斯‧普朗克假設整個過程的背後 (或內部)有個心智;范‧洛梅爾(2010)和保羅‧萊維(2018)稱它為意識:而物理學家茱迪‧柯里萬形容它為「結構清晰,精緻平衡,令人難以置信的共同創造,驚人的力量,然而卻相當簡單」(2017181)。我則稱它為偉大神靈(基督教宗教稱為聖神)。基本上,它是跨個人的,既不是個人或非個人,本書以後會澄清。


聖神不受約束!


宇宙來自無中生有,無論是通過大霹靂,或某種擴張膨脹出現,仍受到許多科學家的青睞。然而,尚未定論,引用約翰‧大衛森的話,懸疑拖得越久就越有說服力和可信性(2004131),我想用這話作為集合本章主要的洞見:


亞原子世界的秘密從裡到外必須基於創造的奧秘結構,如全息圖編織掛毯繡花的極性、模式和關係,反映出內在結構和維度的本質。


因此,與其說是無中生有,不如說來自深淵的創造,凱薩琳‧凱勒將稱它為深淵(另見羅比內特Robinette2011,特別52532;李Lee20142025)。深淵是種智能,意義和可能性的來源,違背我們所有的推理,當然也超出我們所有的神學信理。很難逃避這樣的結論:這就是世上原住民,從古到今,非常珍視的偉大神靈。


我們沒有拋棄天主聖三的概念,但我們的確大幅度地重新建構。這種基本關聯性是無法被定論所俘獲,無論是宗教或科學。值得慶幸的是,它規避我們一勞永逸的企圖!不被受造、無始無終、活力充沛的聖神超出人類起源和終結的界線。當然,我們必須從這裡重建神學。


藉由尊重化育聖神的意旨,我們同時保護天主和我們自己免受過去幾千年來迷惑人類文明的偶像崇拜。我們承認天主成為祂自己,更符合我們如何看待天主的創造工程,而不是按照任何不同來源的哲學理論。


這種過程既不是泛神論(pantheism)更不是泛在神論(panentheism)。相反,它嘗試尊重天主的化工,首先是在整個創造過程中,先於人類的演化或宗教制度。在這個演化、動力和悖論的過程中,我們分辨啟示的意向;我們看見天主的作為,和天主賜予的愛和生命,創造和演化


對創造主天主來說,沒有像宗教始終想要恢復並重拾的過去黃金歲月這一回事。演化總是開放和自由的,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相當悖論的。[6] 如果沒有過去的黃金歲月,也就不會有失寵的墮落,我們後來會討論。等待救贖實在浪費寶貴的光陰和值得崇敬的精力。相反,我們注定是共同分享宇宙的參與者,永遠與灌注我們生活各方面的賦予力量和恩寵的神靈能量共同分娩。分娩的邀請是我們下一章的主題




[1] 我留給讀者去更精通量子物理學的複雜細節。這領域的許多洞見被整合到本書的章節中,始終探索科學與靈性之間更深層次的融合。我發現以下作者特別瞭解並鼓舞人進行這種整合:保羅利維(Paul Levy2018)、洛塔爾‧薛佛(Lothar Schafer2013)和米里亞姆特蕾斯溫特(2009)。

[2] 幾年來,科學家們也一直在問:在大霹靂前有什麼?(見以下網頁:https://science.howstuffworks.com/dictionary/astronomy-terms/before-big-bang1.htm )。這個問題不斷出現的事實表明它是有待解決的議題。在此,我提供了一個跨學科的整合,其中神學為更深層的意義提供催化劑。

[3] 神學家李奧納多博夫(Leonardo Boff)在這段激勵人心的引文中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萬物都與魅力,吸引力和結合力有關,與團結所有一切,與和解的寬恕,與結合和重新連接的共融,與創造幻想、創新、發明、創造、推斷、超越、狂喜、新奇、複雜、秩序、美麗,與生命多樣性,通通都與聖神有關」(201334

[4]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十三日,希格斯玻色子在引發媒體騷動,科學家在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申稱他們在對撞機的碎片中發現看似希格斯玻色子粒子的痕跡。希格斯場通過稱為希格斯機制的過程為粒子提供品質。這是科學家所謂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難以捉摸的缺少片段。根據牛津大學(英國)的斯蒂芬·巴爾(Stephen Barr)博士說,這項報導值得注意的是,重心落在粒子(原子)的物質或物理維度(例如品質),這些是亞原子世界機制的關鍵部分。然而,我們知道,正如皮姆洛梅爾(Pim van Lommel2010283ff.)建議,實際上,超過99%的原子是自由空間可能比物質或物理性對亞原子世界更為關鍵。識別希格斯玻色子對主流科學進展可能具有重要意義,但對亞原子世界來說,有更深刻、更普遍的真理,卻被興奮的媒體忽視,也沒有報導。

[5] 智能設計是指科學研究計劃,也是指尋求自然設計證據的科學家、哲學家和其他學者群體。智慧設計理論(ID)認為,宇宙和生物的某些特徵最好由智慧原因來解釋,而不是自然選擇等無定向過程。ID理論聲稱,智慧原因對於解釋複雜的、資訊豐富的生物學結構是必要的,而且這些原因在經驗上是可以檢測的。某些生物特徵違背達爾文的隨機標準的解釋,因為那些提倡ID立場的人聲稱它們是由天主智慧力量所設計。絕大多數智能設計理論家都是有神論者。他們認為彌漫在生物世界的設計外觀是天主存在的證據。然而,智慧設計理論並不是聖經的創造論。這兩個立場有重大的區別。聖經創造論者以聖經所描述的創造是可靠和正確的結論開始,地球上的生命是由智慧代理人天主所設計。然後,他們從自然領域尋找證據來支援這結論。有關有價值的概述和批評,請參閱 Haught 2003 85ff.)。

[6] 演化總是以創造與毀滅的悖論過程或出生-死亡-重生的循環模式來運作。我在先前的幾部作品中評論過這個主題,值得注意(O’Murchu200220112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